婆婆下葬那天的山风至今在我耳畔回荡,呼呼作响。初春白森森的阳光里,视线被发丝和缭乱的烟灰绞成旋涡,令人喘不上气。除了胸中的窒闷和眼里的酸涩,我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存在。脑子也已经停摆,只有时间还在漠然流逝,一切只是在按仪式程序进行。偶尔抬眼,看到眼神空洞、宛如道具一般的丈夫,心才会抽痛几下,发现膝盖下的地面冰冷,直抵腹腔。
尊前慈母在,游子不觉寒。没有人比我更能体会长年驻外非洲的丈夫此时的悲痛。我去挽他的手,昔日给我取暖御寒的那双大手,是寒凉的,渗着一层冷汗;挽不住,松垮的,微微打着颤。
婆婆抗癌两年,病情几起几落,我们想尽了能想的一切办法,还是没能挽回。丈夫最后一次赶回家,治疗的希望已经微乎其微了,但他一直无法、也不愿接受这个现实。
老人最后的日子里,只能在各大医院里辗转换床,没能享受亲人团聚的安慰,起居吃喝条件都很有限,还要经受疾病和治疗的种种痛苦折磨,支持她的也是儿子的坚持。这份儿子与母亲的默契和互相支撑,谁又忍心去打扰?
我能做的,只是静静地陪着他,陪着他们,祈祷这份心意能通天达地,创造奇迹。丈夫和我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领着孩子朝泰山磕头,向泰山奶奶祈愿,其实我夜里也能听见丈夫磕头撞击楼板的声音,咚咚地,能把人心敲碎,我甚至听到他发出类似小狗呜咽的声音。夜夜无眠,我好几次爬起来想去抱抱他,又忍住。我开始迷茫,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我感到此时的丈夫已经与周遭筑起了一堵高墙,将自己和母亲紧紧包围在一起,再容不下其他。而我的心疼、心酸,确实也算不了什么。
……
葬礼过后,丈夫很快订了回非洲的机票。我没有阻拦,他出去换个环境,忙碌一下打个岔,也好。况且家里的经济条件和非洲刚刚起步的事业,也确实不允许他持续沉沦。告别的时候,我们像往常一样拥抱,我像往常一样叮嘱他早去早回。他像往常一样点头,转身,这一次却没有再回头。
自此以后,他与家里的联系日渐减少。刚开始三五天能发个视频,跟孩子聊几句,到后来连我们发的视频也不大接了,说在忙、在开车、在开会……偶尔接通,对着我,好像已无话可说。我理解他的心情,但已隐隐感到要出问题。作为一个从云南独自远嫁到山东的外地媳妇,我突然发现结婚数年,自己已与昔日的亲人、同窗、闺密渐远,身边的长辈、同事,似乎都无法在这种事情上为我解惑,何况还隔着代际和地域文化的差异。作为一个外语人,我在国外放弃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选择陪着丈夫创业,孩子稍大又放弃了与丈夫并肩作战,选择了带孩子回国接受教育,好像真的把自己的路走窄了,应当及时反思。
丈夫此次赴非已经半年多,这半年多来他所在的西非地区局势动荡不安,我十天半月才了解到一点他的信息,知道他安全,又能安心几天。这样一面提心吊胆一面忧心忡忡,还无处倾诉的日子让人煎熬。孩子还小,我非常不希望自己的焦虑影响到他的成长,但也很担心自己一个人能不能为他撑起完整的教育和成长空间。于是微信给丈夫留了最长的一次言,希望能与他敞开心扉,深入地讨论一下我们和孩子的未来。
--我们谈到了离婚。出乎我的意料,丈夫很平静,也很坦然。而我只觉得仿佛坠崖触地,一面因为证实了自己的预感而感到一种残酷的踏实,一面又因经历爱情在婚姻里的最终幻灭而产生了一种沉痛的不真实感,怀疑自己是不是拿错了剧本。多年的感情、家庭、孩子、苦乐、奋斗,好像是可以这么挥手抹去的?
他放不下心里的包袱,我懂。对父母至亲的愧疚,是驻外人无法触碰的硬伤。要从这样的心伤里走出来,大概还得靠他自己。所以也无法怪他,然而日复一日的生活,也是真实而无法回避的。最近最难的一次,是新冠高烧近40度晕倒在家,醒来发现自己还趴在地板上,摔得肩膀青了好大一块,还得爬起来咬牙收拾好自己,全副武装去接孩子放学,给孩子做饭。还有一次,低血糖晕倒在孩子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使劲睁开眼睛,看见孩子吓得小脸发白大声喊妈妈,小卖部老板扶我坐起来,给我倒了一杯热水,喝下去,才有力气去安抚孩子。我有点怕了,怕自己要是哪一天再摔倒,爬不起来……
孩子渐渐懂事,他前几天把与爸爸相处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场景画成了漫画给我看,说他的愿望是像其他小孩子那样全家去逛街,爸爸在后面拎着大袋小袋,妈妈和孩子在前面悠闲地举着冰淇淋逛吃--这么平常的愿望,我也已经给不出肯定的答案。随着孩子长大,我想这样的事会越来越多的吧。孩子在天上的奶奶,看到也会难过的吧,她生前那么疼爱的孙子……
过去的无法挽回,而时间还在漠然流逝。不管我“拿错”的剧本剧情又会走向哪里,我只想给驻外人一个小小的忠告:如果你把非漂当成一场自我放逐,那么注定给自己和爱你、关心你的人造成更多的遗憾和伤痕,而且,依然无法挽回。
此时此刻,我想起自己还是小女孩的时候,阿妈抱着我在冬天的火塘边取暖,给我讲她经历的种种。种种故事我已记不清,但有一句话,连同她当时映着红色火光的表情一起,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她说,阿妞记住,当你遇到实在无法解决的事,就松开攥紧的手,把它交给时间。
我相信阿妈。但愿万里之外的他,也相信自己的母亲还在天上照看着他,希望看到他放下包袱,勇敢地走下去。
临文抒怀,愿我亭亭。以上絮语,记于2023年我们的结婚纪念日之际。